讓“中國碗”裝上更多“鐵嶺糧” ——訪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鐵嶺市委書記李文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鐵嶺市作為遼寧省的“米袋子”,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鐵嶺有1000萬畝耕地,全域耕地都在東北黑土區內,占遼寧黑土區耕地面積的36%,是重要的產糧大市。”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鐵嶺市委書記李文飆說,多年來鐵嶺市以占比全省13%左右的糧食播種面積,實現了占比全省16%左右的糧食產量,充分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為了全面提升糧食生產能力,鐵嶺市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李文飆介紹,一是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在“保數量”上,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每年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在“提質量”上,將有效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性耕作、黑土地保護利用等“三項工程”,舉全市之力保護黑土地。在“管用途”上,將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嚴厲查處違規違法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等行為。
二是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水平。錨定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目標,以技術集成推廣為抓手,圍繞重點作物、重點產區、重點環節,緊盯關鍵農時、關鍵技術、關鍵要素,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聚焦“百畝攻關、千畝示范、萬畝高產”,促進糧食作物大面積均衡增產,鼓勵引導整鄉、整縣整建制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質量。
三是加快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堅持“育良種”,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整合全市各類農作物育種機構,積極培育適合該市栽培條件的新品種。鐵嶺市農業科學院研發的“鐵”字號農作物品種已經推廣應用到全國20多個省份。堅持“推良技”,加快智慧農業發展,搭建“院地、校地”合作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大面積推廣應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堅持“用良機”,推動糧食機收減損、適度加工和科學儲存,促進老舊農機升級換代,不斷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同時,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氣象為農服務,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溝渠整治,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確保糧食穩產豐產。
四是落實政策保障。加大惠農政策宣傳力度,穩定農民種糧積極性,落實好耕地地力補貼、生產者補貼、種植業保險等政策,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讓農民種糧能掙錢,穩定農民種糧預期。持續鼓勵支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規模化發展,帶動小農戶,促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積極探索“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的有效模式,不斷提高土地規模經營邊際效益。同時,密切關注主要農資需求、備實和下擺情況,開展農情信息調度,協調解決堵點問題,依法依規凈化農資市場,做好春耕備耕服務保障。
李文飆表示,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在強農惠農政策支持下,鐵嶺市定能圍繞糧食、畜牧等主導產業,走出具有鐵嶺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路線,為鞏固提升遼寧糧食主產省地位作出鐵嶺貢獻,努力讓“中國碗”裝上更多“鐵嶺糧”。
責編:楊金鳳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