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大集地秧歌 滿鄉老城歡樂多
在滿族人的習俗中,進入臘月就是年,大量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圖為在赫圖阿拉城里進行的滿族民俗文化表演。 國 伏 攝
蘇子葉餑餑是新賓滿族傳統黏食。它不僅是滿族人的日常食品,還是祭祀供品、八旗兵的軍糧。
在赫圖阿拉村,村民裝扮好后,吹起了嗩吶,扭起了滿族地秧歌。
本報記者 楊 競
提示
進了臘月門,新賓縣永陵鎮就熱鬧起來,趕大集、買年貨、包黏豆包、扭秧歌、嬉冰雪、嘗八碟八碗、逛古城……冰天雪地里處處都能聞到滿族民俗文化的“年味”,春節未到,這里已開始過大年了!
壹 冰天雪地里盡情撒歡兒
一個10米高的大雪人領著80個戴著紅圍脖的小雪人,7米高的冰瀑布、300米長的滑雪道,農家雪屋、雪墻迷宮……在老城里,滿族旗袍與滿族刺繡相遇,冰嬉與地秧歌相見,大集與美食相伴,悠揚的歌聲、曼妙的舞姿、如花的笑靨。這個冬天,赫圖阿拉城好不熱鬧。“這里好,年味足。”一位江蘇游客說。
赫圖阿拉城位于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祖居之地,有400余年歷史,當地人習慣稱之為“老城”。每年冬天,大量游客聚集在這里,買年貨、趕冰雪大集,圖的就是過年的儀式感,在吆喝聲、討價聲中體驗東北人的豪爽,節日氣氛的熱鬧、喜慶。
73歲的東淑賢一大早就來趕集,看了一會兒演出后,買了兩包野生榛子和松子。她一直住在赫圖阿拉村,早已習慣了村里的生活。她告訴記者:“平時和村里人扭扭大秧歌、剪紙、刺繡、納鞋底,悶了就到老城逛逛,日子挺舒適。”
攤位上,姜麗麾穿著紅底鳳凰牡丹圖案的大花棉襖,很顯眼。她賣的是自己做的滿族小吃。“過年了,游客明顯增多。這些滿族小吃很好賣,這不,有不少外地人在網上預訂呢。”她邊整理攤位邊對記者說。
當然,最熱鬧的還是滿族地秧歌。67歲的楊麗霞穿著格格服裝,在秧歌隊里扭得最顯眼。伴隨著歡快喜慶的鑼鼓聲,她和游客互動,拉著在遼寧大學讀書的巴基斯坦留學生扭了起來,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贏來一陣陣叫好聲。
出了赫圖阿拉城,蘇子河穿過赫圖阿拉村。游客們在河上盡情撒歡兒:滑冰車、打冰尜、滑雪圈、騎雪地摩托……其中,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冰嬉運動“單腿驢”吸引了大量游客。
新賓是冰嬉故里。冰嬉是清朝時對冰上運動的總稱,包括花樣滑冰、冰上雜技、冰上龍舟等。如今,冰嬉的花樣多了,游客的體驗更豐富了。
貳 這個春節村里人格外忙
清晨,赫圖阿拉村的老式院落里飄出裊裊炊煙……
“在這里,進入臘月就算過年,家家戶戶都圍著鍋臺轉,做黏火勺、薩其馬……忙里忙外,不亦樂乎。”赫圖阿拉村黨支部書記羅天成說。
在赫圖阿拉村走一走、看一看,400年以上的老房子現在還住著人家。國舅府是姜麗麾的家,房梁下的柱子上掛了辣椒、苞米、大蒜頭,還有竹筐、簸箕、鋤頭、馬鞭子等物件。姜麗麾指著灶屋房梁上掛著的一排用包裝紙包裹的長方塊說:“那是大醬塊。”
新賓滿族大醬制作技藝是市級非遺項目,制作時間是在每年的臘月初一或農歷二月初一。“到了農歷四月就可以吃了。”姜麗麾比畫著說。她最拿手的絕活是做當地最有名的黏火勺、黏豆包、“蘇子葉”餑餑、驢打滾等滿族小吃。
走進青磚瓦房的姜家大院,記者見到了102歲的姜榮老人。他一直在赫圖阿拉村生活。57歲的兒媳姚春珍正在用鐵鍋煮紅小豆。“俺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這里的空氣好,吃的東西都是綠色食品,村里像我老公公這樣的百歲老人有好幾個呢。”姚春珍邊忙著手里的活計邊跟記者說。
姚春珍揭開鍋蓋,看著紅小豆在沸水中翻滾。“煮開花了就得盛出來。”她把紅小豆盛到盆里,搗碎,邊搗邊向里面撒紅糖。“這是和好的糯米面,把豆沙包進去,就是黏豆包了。”姚春珍邊忙活邊說,“黏豆包外邊再包上洗干凈的蘇子葉,就是這里的特色小吃蘇子葉餑餑。”
赫圖阿拉村的活態傳承中,不僅有滿族小吃,還有民間故事,如“義犬救主”“古榆神樹”等,在村里隨便遇到一個當地人,都可以給你講上一個或幾個。當地手巧的人經常把這些民間故事用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
記者在赫圖阿拉村民宿里看到,十多個村民圍坐在省級滿族剪紙傳承人關長勝的身邊,一起剪窗花。其中有喜字、福字、嬤嬤人、大公雞、大鯉魚,還有《三仙女傳說》《罕王故事》等,每幅作品都具有濃郁的滿族文化特色。
在民宿一號院對面就是“滿繡坊”,房間里掛著富有民族特色的滿繡披肩、旗袍、坎肩兒、帽子、圍裙等繡品,幾乎涵蓋了滿族人日常所穿所用。冬日的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屋里,照在幾名繡娘身上,她們正專注地飛針走線。
“小針扎,裹青麻,青麻里面藏點啥?青麻白,青麻新,青麻里邊插花針。”51歲的桑菊是新賓滿族刺繡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她從小就會唱這首兒歌。她正在黃色的柞蠶絲面料上繡龍鳳呈祥圖案。桑菊說:“這件娃衣是滿族人日常穿的衣服,是用桑蠶絲繡的。”
如今,桑菊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連帶著村莊也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另一個房間是“旗袍坊”。于威正為客人設計滿族旗袍。她一尺一寸地量,一筆一畫地設計,一針一線地縫制,繡布上留下形態各異的針腳。房間里,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旗袍藏著的是滿族特色符號的獨家記憶。對于威來說,制作旗袍不只是一門生意,更是一種優雅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赫圖阿拉村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充分挖掘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滿族民俗文化,依托清永陵和赫圖阿拉古城,大力發展滿族特色文旅產業,逐步將小山村打造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森林鄉村’等,還有好多事等著我們去做。”說到這些時,羅天成一臉的光榮與自豪。
叁 “一城一陵”盡顯關外風情
85歲的老奶奶坐在火炕上,戴著老花鏡,正在納鞋底。這是給孫子的孫子做的滿族老虎頭鞋。老奶奶的動作緩慢而熟練,眼神專注而安詳,陪伴她的是一只小花貓,懶洋洋地睡在炕頭上。不遠處,孩子們在蘇子河里滑冰車、打冰尜,嬉笑玩耍,笑聲在村子里回蕩。
冬日的夕陽灑在山坡上,整個村子仿佛鍍了一層金,從容而成熟,赫圖阿拉城八角飛檐沖天而起,氣勢恢宏,顯得愈加古樸。
赫圖阿拉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吸引游客的除了汗宮大衙門、白旗衙門、滿族歷史文化長廊、滿族老街等,還有一口500多年前的汗王井,這是中國罕見的明代早期木結構泉水井。
赫圖阿拉城往西5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一宮三陵”中的清永陵。在群山環抱中,永陵與白雪、青松相映成趣。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陵中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至父親等先祖。“這是遼寧的五處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清永陵位居‘關外三陵’之首。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永陵文管所所長池源說。
在永陵的兩側,各有一條石刻坐龍,栩栩如生。當地人傳說,一只狗曾經救過努爾哈赤的命,因此滿族人特別尊敬狗,有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的習俗,他們把龍和狗合二為一,形成坐龍。這在其他任何一座清代皇陵中也是見不到的。
永陵的冬天,如家人般,在靜靜的冬日暖陽中等待著遠方的你……
永陵鎮
位于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二〇〇五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有清永陵、赫圖阿拉城等遺跡,下轄赫圖阿拉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ū疚膱D片除署名外,由本報記者楊競拍攝)
制圖 隋文鋒
責編:王永
審核:劉新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