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鎮”里踏雪騎射 再抒錫伯千載豪情
冰雪新項目——“鐵鍋燉大鵝”,名字取自東北名菜,可以看出帶有東北飲食文化的游玩項目深受游客喜愛。
夜幕下,“稻田燈光秀”勾勒出一派農家的田園風光,十分絢爛。這里是當地著名的網紅打卡地。
騎射是錫伯族的傳統,在興隆臺很多游樂項目中都會出現騎馬的場面。圖為雪地足球“村超”聯賽現場的馬術展演。
本報記者 劉海搏
提示
馬術騎射、雪地足球……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做好了迎接春節的準備。這里被譽為“中華錫伯第一鎮”,現存大量的歷史遺跡。游客可以盡情體驗“回家過年”的溫情和自在,享受冰雪世界的激情和豪邁。
壹 雪地“村超”歡樂多
對于80后錫伯族夫妻永挺挺和吳景景來說,即將迎來的是一個特別的春節。
2023年秋,夫妻二人騎馬,從新疆伊犁一路走走停停,歷時138天來到祖輩的故鄉沈陽。在沈陽生活了52天,他們深深愛上了這里。于是,“尋根”之旅變成“扎根安家”,去年11月,他們一家七口從新疆搬到遼寧,在沈陽市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定居。之所以選擇這里,是因為興隆臺街道被譽為“中華錫伯第一鎮”,是錫伯族聚居的小鎮。
“沈陽的氣候跟伊犁相似,這里有很多錫伯族人,雖然我們在此只生活了兩個月,但完全沒有陌生感,就像在老家一樣。”吳景景說,今年將是他們在遼寧度過的第一個春節,玩冰嬉雪、雪地足球“村超”、騎馬射箭、趕東北大集……這一切都吸引著他們。
1月9日,吳景景比平日要忙碌一些,這一天是沈陽市雪地足球“村超”聯賽開幕的日子。她和永挺挺一起去現場觀賽,感受在東北冰天雪地激情奔跑的恣意和豪放,還在開幕式上的特色農產品大集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集上采購了不少年貨。
“東北的氣候限制了人們在冬天踢足球的條件,我們想用足球這個體育競技項目開辟冬季游差異突破點,增加文旅新場景,打造集‘賽演展旅’于一體的文旅賽事IP,展現鄉村新風貌。”沈北新區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局長楊樹銘說。
錫伯族是我國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老民族,其祖先有鮮卑說、女真說等觀點,在歷史上曾以游牧為生,居于東北地區。清乾隆年間,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他們勇敢且充滿智慧,有著獨特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突破天氣限制,打造一場冰雪里的足球盛會,是對錫伯族文化內涵的創新挖掘和傳承,也是對錫伯族‘西遷節’活動的拓展和延伸。”楊樹銘說。
開幕式當天,隨著哨聲吹響,這場長達35天的雪地足球“村超”聯賽便正式拉開帷幕。球員身著厚球衣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戶外你追我趕,濕滑的雪面更考驗身法、技法,膠底球鞋讓球員們在雪地上也能健步如飛……賽場上迸發出的活力、觀眾的歡呼聲與寒冷的天氣形成鮮明反差。
救兵臺村嘎拉哈隊、石佛二村蘋果梨隊、立新村辣白菜隊、大營子村清水大米隊等接地氣的隊伍名稱一出現,便引得觀眾哈哈大笑。“雪地足球的激烈程度超出我想象,大家都激情滿滿。在這樣的氣氛烘托下,我也想上場踢一腳。”永挺挺說。
楊樹銘介紹,賽事時間是從1月9日至2月12日,有48支雪地足球隊伍參賽。比賽期間,還有馬術表演、錫伯族貝倫舞蹈、朝鮮族舞蹈和傳統秧歌舞表演等,讓國內外游客在感受雪地足球激情的同時,體驗民族民俗文化特色。
貳 小鎮年味很特別
雪地足球“村超”聯賽的舉辦地就在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單家村,這里有很多觀賞和游樂項目成為網紅打卡地,游客不僅能夠在冰天雪地里感受熱鬧的春節氛圍,還能在這里領略傳統的錫伯族生活方式。
劉雙是當地的民宿管家,她對村子的發展很了解。“最開始,這里建的冰雪小鎮是作為民宿的配套項目建設的,第一年只有幾個雪包,后來我們增加了好玩兒的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今年又增加了燈光冰滑梯,好看又刺激。”劉雙說,“東北的冬天是年味兒最足的,而最地道的東北年一定在小鎮、在鄉村。我們的很多服務員是附近村民,游客到了這里,就算回家了!”
因為騎射文化是錫伯族文化的特色之一,所以這里有很多與騎馬射箭游戲相關的項目。劉雙告訴記者,民宿最初是基于錫伯族騎射文化,以馬為元素設計。比如,內飾與馬相關的主題,馬形的椅子,馬掌做的衣掛等。經過5年發展,如今,這里的民宿已成規模。游客可以睡東北大炕,吃最地道的東北農家菜,在舞臺上互動體驗,感受專屬于東北的冬季生活、感受東北人最真摯的待客之道。
更讓游客興奮的是,興隆臺街道有個石佛寺村,這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分為石佛一村、石佛二村,其中石佛一村為國家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
史料記載,這里早在3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遼代時,名為時家寨,是遼朝雙州城、雙州縣官府所在地。明代為遼東邊墻的十方寺堡,是沈陽北部的重要軍事要地。因位于遼河邊,居于東北南北大通道上,這里是歷代水陸交通之咽喉,軍事要塞,集遼河文化、軍事文化、錫伯族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于一體。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劉宇告訴記者,這里還保留著遼塔、明長城、烽火臺等歷史遺跡。這里居住的錫伯族人多,占全村總人口的75%,保持著錫伯族傳統的生活方式,是錫伯族歷史的活載體。
叁 騎馬射箭尋鄉愁
“在這里,我了解了錫伯族西遷的壯舉。一支由4000余名錫伯族官兵及家眷組成的隊伍告別世代生活的故土,遠赴新疆伊犁戍邊,留下了民族遷徙的永恒傳奇。我深受觸動,得知騎馬、射箭是錫伯族的傳統,便選在這個村落建設了馬場。”當地馬會創始人李向新告訴記者,10年前,自己被石佛寺村的錫伯族特色吸引,來這里投資開設馬場游樂項目。
馬場自開業以來,每年接待超萬組家庭。去年,他更是將錫伯族萬里戍邊的故事改編為精彩的冰雪馬秀,向觀眾展示了一場場精彩的馬術戲劇表演劇。
今年,李向新又有了新思路,讓游客在玩冰雪的同時,身穿民族服飾,騎上高頭大馬,體驗別具一格的錫伯族騎射生活。
錫伯族騎射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時期,基于錫伯族“騎射精良、技藝嫻熟”的特點,朝廷從錫伯族中選拔身強力壯、馬背技藝諳練的精兵由盛京西遷至邊疆戍邊屯墾。因此,騎馬、箭術在興隆臺街道傳承已久,是當地頗受歡迎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興隆臺錫伯族九年一貫制學校于2008年成立校射箭隊,聘請了國家級運動員到校任射箭教練。2010年,該校被國家“射擊射箭管理中心”批準為國家級射箭項目重點學校。
閑暇無事時,永挺挺和吳景景夫婦也會來騎馬,因為馬是他們的生活伴侶。“去年騎馬來沈陽時,我們的馬就養在這里。馬場在遼河邊,是一片曠野,策馬奔騰時心情非常舒暢。”吳景景說,過去錫伯族家家戶戶都養馬,小時候她常跟著父母騎馬牧牛放羊,偶爾還會見到有人騎馬巡山。
當然,他們的到來也為這個充滿“錫伯族風情”的特色民族鄉鎮注入新元素。
每天晚上睡前,吳景景會用面引子把面和好,第二天一早起床先檢查面團的發酵情況,再根據實際情況制作錫伯大餅。大餅是錫伯族的日常主食,也是吳景景來到沈陽后,每天都要做的傳統美食。“近兩個月的時間里,我們一直在試菜,希望把錫伯族餐飲與東北菜融合到一起,讓更多游客在遼寧吃到錫伯族美食、嘗到錫伯族美酒。”吳景景告訴記者。
“我們不但有錫伯族的美食美酒,還有很多‘好賀兒’供游客品嘗,都是地道的東北味道。”沈北新區文化旅游體育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傘瑞介紹,今年,沈北新區重點推出嘎嘎香的驢肉、六碗席等特色美食。酒店自助、品牌餐飲、網紅燒烤、市井小吃、民族風味應有盡有,讓游客每一餐都有滋有味,感受“回家吃飯”“回家過年”的幸福與美好。
(本文圖片由本報記者劉海搏攝)
制圖 隋文鋒
興隆臺街道
位于沈陽市沈北新區,是省級鄉村旅游重點鎮,下轄的石佛寺村歷史悠久,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責編:閆尚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