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支書細算高標準農田增收減支賬
本報記者 許 剛
田還是那些田,可樣貌完全不同,方方正正,路成網、渠相連。
秋收進入尾聲,在遼陽市遼陽縣唐馬寨鎮黃坨子村今年新建的高標準農田里,看著水稻收割機往來穿梭,村民忙著將裝滿稻粒的大麻袋運往加工廠,63歲的村黨支部書記于志飛滿心歡喜。
“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是件大好事,不僅增產增收,而且節水節電、節約時間。這一增一減,讓農民的腰包鼓了不少。”作為村里的種糧老把式,于志飛給記者一筆筆算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增收減支賬——
田地間新修建的作業路將原先小而散的邊角地跟大片優質農田連成片,農機可以直接開到地頭,統一進行機械化耕作,統一灌溉,提高了稻田的耕作質量,平均每畝地可增收150斤;
新修建的高標準灌溉和排水溝渠聯成網,旱能灌、澇能排,有效提高了灌溉效率并防止滲漏,節水節電,平均每畝地可以節約水電費60元;
新修建的作業路平整寬闊,從春耕到秋收,農戶都可以駕駛農機隨時下地,不再受天氣影響,節約了大量時間,有了精力,村民紛紛種植香瓜和蔬菜,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益。
“更重要的是,今年多虧了新改建的高標準農田,否則肯定損失慘重!”于志飛說,黃坨子村高標準農田是去年秋季建設完成的。今年7月24日到8月2日,一周時間內,當地降水多達500毫米,按以往情況肯定會發生內澇,導致水稻受災。但由于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讓稻田排水通暢,避免了水稻受災。
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藏糧于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重要舉措。記者從遼陽縣農業農村局獲悉,從2023年起,遼陽縣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面積達53.05萬畝,其中唐馬寨鎮提升項目為5萬畝,總投資6066.9萬元。
“項目實施前,田間道路多為土路或砂石路,凸凹不平、雨季翻漿,農機作業、秋糧外運很不方便。項目實施后,項目區田間道路建設通達率達95%,提升農田機械化率8%,促使農業機械化推廣應用步伐加快,農田灌溉節水10%左右,灌溉時間節省20%。”展望未來,遼陽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軍信心十足,“我們要穩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管好用好高標準農田,確保高產穩產、旱澇保收。到2030年,遼陽縣計劃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達到44.35萬畝。”
責編:楊金鳳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