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作業保障秋糧顆粒歸倉
大連出動農機1.2萬臺(套),機收率達75%以上
機械化作業保障秋糧顆粒歸倉
本報記者 于雅坤
秋收時節,大地披金。在大連市的鄉野間,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現代化收割機來回穿梭,構成一幅壯美的豐收畫卷。
記者走進瓦房店市泡崖鄉,這里的玉米收割已接近尾聲。“看,這臺是履帶式收割機,今年雨水偏多,這是特意為低洼地塊購置的。”大連仁峰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理事長于保峰指著正在作業的一臺新收割機說。說話間,一排排玉米植株連稈帶穗被卷入機器,經過摘棒、剝皮、脫粒,金黃的玉米傾瀉而出。
仁峰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是大連市首個國家農機示范合作社。為不斷提升作業效率和質量,近兩年,合作社投入100余萬元先后購買了膠輪式收割機、履帶式收割機等先進設備。
據于保峰介紹,履帶式玉米收割機每小時作業面積為5畝到7畝,雖然比膠輪式收割機的效率低,但通用性強,能適應松軟容易陷車輪的玉米地。同時,其調頭方便,適合在狹小或復雜的地塊中作業。履帶式玉米收割機的損耗率相對較高,為減損增收,現場工作人員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時調度。“比如壟地長100米,若有40米屬于低洼濕軟地塊,就會用兩種收割機配合著收。”于保峰說。今年,合作社托管的2萬畝大田作物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
記者從大連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秋收期間,全市出動農業機械1.2萬臺(套),農作物機收率達75%以上。
機械化水平是提升秋糧收獲質量的重要保證。為進一步夯實糧食機械化技術保障和裝備支撐,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多措并舉,積極開展主要糧油作物機收減損技術推廣應用工作,并在秋季收獲作業的重要時節,組織農業機械化專家和技術人員實地開展機收減損技術指導和現場答疑,實時解決疑難問題,力促“顆粒歸倉”。
編輯:王天琪
責編:閆尚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 南方潮起正揚帆——解碼金磚合作行穩致遠的成功之道
- 習近平致電祝賀馬茂當選連任基里巴斯總統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關心“小超市” 情系“大民生”
- 文明遇鑒|這個“地下軍團”為何會成為“國家名片”?
- 時政微周刊丨總書記的一周(10月7日—10月13日)
- 發揮民間外交獨特作用,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學習進行時丨人間重晚晴——習近平總書記尊老愛老的難忘瞬
- 習近平會見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梁強
- 第一觀察 | 習近平主席再談“同球共濟”
- 習近平:在會見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外方嘉賓時的講話
- 習近平會見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外方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