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老到享老 還需做點兒啥
沈陽市和平區和平新村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教老人如何使用無線報警器。本報記者 萬 重 攝
營口市站前區建豐街道豐收社區志愿者給老人送餐上門。本報記者 佟利德 攝
本報記者 呂 麗 劉 桐 崔振波 佟利德
引子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歌曲《夕陽紅》膾炙人口,“溫馨又從容”的歌詞唱出了人們在人生向晚時的心愿,也被稱為養老的最佳狀態——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態以及周邊友好的生態,即實現從“養老”到“享老”的升級。
從“養”到“享”,一字之差的背后代表著老人們怎樣的需求升級?目前市場的供給端是否能滿足?破解當下的“銀發”困局,相關部門有哪些務實舉措、“享老生態圈”又如何盡早建成?
近日,本報記者再次深入省內各地,探訪老人、了解市場、采訪部門、問道專家,探尋還需要做點兒啥才能“從容享老”。
從“養”到“享”
難題痛點在哪里?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這句話真是準確道出了養老面臨的最大難題。”大連居民劉永祥深有體會地說。
劉永祥今年56歲,平靜的生活因4年前母親的一次意外摔倒而打破。母親先是骨折,接著突發腦出血,然后又其他狀況不斷。如今82歲的母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24小時照顧其飲食起居。
“現在我和退休的姐姐輪流‘值班’,姐姐白天、我晚上,三個家庭的生活都改變了。”劉永祥說,為了照護母親,他調離了經常要出差的技術主管崗位,孩子的學習和陪伴也幾乎推給了妻子。而母親的心理負擔也很重,情緒常常不穩定,全家人都身心俱疲。
67歲的營口居民張文智雖然每天活躍在老年大學的文藝團隊里很充實,但心里隱隱的不安一直都在:“我女兒大學畢業后,已在外地工作、安家。我現在身體還不錯,最擔心的就是一旦病倒了怎么辦,去外地投奔女兒或者讓女兒回到營口都是拖累孩子啊!”張文智說,她和老年文藝團隊里的伙伴們常常討論將來的“去向”問題,大家都覺得養老機構再好也不如自己家自在,只要能行,就居家養老,非到迫不得已的情況才會選擇養老院兜底。
記者在沈陽、大連、撫順、營口等城市和鄉村走訪發現,有劉永祥母親、張文智類似想法的老年人不在少數,他們短時間內仍難以擺脫“養兒能防老”的傳統觀念,卻又不得不面對兒女在外地、大多是獨生子女或正處在事業上升期而無暇照顧等矛盾,內心十分焦慮。
不僅如此,隨著年齡增大,行動不便,城鄉老年人的社交圈都在縮小,孤獨感更加強烈,出現抑郁等心理疾病的老人也并不少見。采訪中,有部分獨居老人反映,自己一個人生活,常出現幾天都說不上一句話的情況。而跌倒等意外事故更是老年人的“致命”傷,衛生間和浴室常常是高發地,成為老年生活狀態的轉折點。
此外,探訪中,就餐、理發、洗浴等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也是各地老人反映較為集中的難點。
從“養”到“享”
服務如何跟得上?
“呂爺爺、吳奶奶,我們來給呂爺爺過生日。祝老人家生日快樂,祝您二老福壽綿長!”近日,沈陽市沈河區濱河街道多福社區的志愿者帶著鮮花、壽卡、福包、紅圍巾等慰問品,上門為一對老兩口送上祝福。
多福社區是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不僅將獨居、高齡老人作為重點關注對象,社區每月還會為老人們舉辦生日會等助老活動,讓老人們感受到關愛和溫暖。多福社區黨委書記樊月說,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精神關愛要首先“送到家”。
在大連市西崗區白云街道于大娘家里,廚房和衛生間里都安裝了帶小桌板的L形扶手,地板和地磚做了防滑處理,還拆除了可能影響老人行動的一些硬隔斷,擴大老人的視線范圍同時還增加房間光照度。
于大娘是“大連康養助老慈善基金扶手行動”的首批改造用戶,“扶手行動”是助老公益活動,率先為低收入老人、留守老人、殘障老人、老軍人等群體提供免費適老化改造。大連康養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結束會對老人的房屋進行深度保潔以及居住環境的復原,讓老人仍感覺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減少不適感,適老化改造不僅“送進門”還要“做到位”。
“出鍋嘍!”伴隨一聲吆喝,熱氣騰騰的餃子盛進了撫順市望花區塔峪鎮村民張大娘的碗里,張大娘高興地說:“餃子真香,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這是撫順市望花區塔峪鎮劉全國式“黨員家庭代辦站”15名代辦員,在重陽節當日為塔峪鎮獨居老人開展的節日慰問活動,而日常的代辦已涵蓋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問醫、送藥、代繳費……塔峪鎮塔峪村黨總支書記邢建說,撫順市代辦服務觸角已延伸至農村,“代辦”要完成農村老年人關愛和照護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我省各地都在全力建設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與養老需求相匹配的養老服務體系。
其中,沈陽市持續開展法律助老等主題活動,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截至目前已實施改造1萬余戶。大連市居家上門服務內容實現菜單化、定制化、規范化,目前年均提供精神慰藉、助浴、助醫等上門服務20萬人次以上。撫順縣開展心理健康篩查、“一對一”心理疏導、精準干預治療等,提升農村地區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從“養”到“享”
生態圈該怎樣打造?
目前,選擇“養老不離家”的老年人占比在90%以上,為老年人打造“享老生態圈”,保障提質老年生活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應有之舉。
大連老年大學辦公室主任劉冬萍認為,“享老”體現在老年人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價值感四個方面。其中,社交需求、自我價值實現是更高層次的養老需求,因此針對老年人的終身教育供給是“生態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項。
我省各地已將養教結合作為重要舉措,推動老年人精神養老、健康生活。其中,大連市建立“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老年教育服務體系,全市有市級老年大學3所、區(市、縣)級老年教育機構10所、街道(鄉鎮)級老年學校128個和社區(村)級老年學習中心1267個,每年參與學習的老年人口達30萬余人次。
“我在社區老年教育公益課堂學習,不僅打開了健康的退休生活方式,而且還找到了用武之地,非常開心!”66歲的孫娥經常與學員在黑石礁公園向游客推介震旦紀巖溶景觀,遇到外國友人還能把在英語課上學到的口語派上用場。
大連市沙河口區是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十年前就開始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免費送教到老年人的家門口。沙河口區教育局副局長李學剛說,學以致用同樣是老年教育的核心,像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提升反詐能力、指導跨齡帶娃等公益活動,既能讓老年人盡快分享到數字化社會帶來的紅利,也有助于更好展示中國老人的精神面貌。
“享老生態圈”的構造和良性循環離不開養老服務人才的支撐。專業人員數量是否充足,技能水平是否滿足市場需求和節奏等,都是考驗。
沈陽市提出實施“養老服務人員千人培訓計劃”和“家庭照護者萬人培訓計劃”。沈陽醫學院、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開設了養老服務及相關專業,培養從事養老業務管理、老年人康復照護與健康促進等方面的人才。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康養與生物技術學院是遼寧省“1+X證書制度”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牽頭單位,20多年來為社會培養輸送3000多名養老專業技能人才。康養與生物技術學院黨總支書記劉永新表示,薪金待遇、社會尊重等目前仍是養老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學校通過深化工學結合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面向不同養老場景輸送適應智能時代需要的高素質養老服務人才,畢業生在養老領域的就業率歷年來都在95%以上。
如何讓社會對老年人更關愛?營口市養老服務業聯合會秘書長王袁認為,要引導并支持全社會投入養老產業,不斷豐富社會養老內容和載體,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的需求。
發展“銀發經濟”在我省成為新賽道。沈陽市部分縣區探索聯合發展養老產業,今年8月,在第二屆“牡丹賦能”2024創新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主題活動期間,皇姑區舉行銀發產業經濟聯盟簽約,從健康護理、旅游文化到科技產品,產業聯盟強力賦能并聚合周邊產業鏈條。
近日,東軟教育健康醫療科技園項目在大連高新區開工建設,項目集“教、醫、養、康、旅”于一體,致力于打造在全國具有示范作用的銀發經濟新模式。未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和智慧養老服務將不斷創新融合發展,為老年人提供更優質的養老生活。
“更多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會,實現‘余暉映晚霞,夕陽美如畫’。”劉冬萍說。
責編:閆尚
審核:劉新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關心“小超市” 情系“大民生”
- 文明遇鑒|這個“地下軍團”為何會成為“國家名片”?
- 時政微周刊丨總書記的一周(10月7日—10月13日)
- 發揮民間外交獨特作用,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學習進行時丨人間重晚晴——習近平總書記尊老愛老的難忘瞬
- 習近平會見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梁強
- 第一觀察 | 習近平主席再談“同球共濟”
- 習近平:在會見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外方嘉賓時的講話
- 習近平會見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外方嘉賓
- 薪火相傳丨一草一木 清香雋永
- 習近平給“銀齡行動”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