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遺址納入新版中學歷史教科書
北國網記者王世海文并攝
核心提示
開學在即,沈陽許多初一中學生看到了新學期教材,一個新變化,讓他們頗感興奮和自豪。
牛河梁遺址,這個發現于家鄉遼寧的紅山文化遺址,第一次出現在新版教科書《中國歷史》中。
2024年秋季義務教育教材迎來全面改版,改版后的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教材中,正式將牛河梁遺址納入第一單元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之中。
更加凸顯紅山文化重要價值
在北方圖書城五中店,記者看到新版教科書《中國歷史》正在售賣,翻到第15頁,有一部分牛河梁遺址介紹,簡要勾勒出紅山文化的輝煌成就。
新版教科書《中國歷史》開始售賣。
牛河梁遺址位于遼寧朝陽,屬于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距今約5800—5000年。遺址中有祭壇、女神廟和埋葬著貴族的積石冢,反映了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分化和祭祀禮儀。
牛河梁遺址介紹在新版《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第15頁。
搭配在教科書文字旁邊的兩張圖片分別是牛河梁積石冢、祭壇和牛河梁遺址出土文物玉豬龍。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展示的玉豬龍。
牛河梁遺址積石冢、祭壇圖片說明牛河梁遺址內發現祭壇、女神廟和埋葬著貴族的積石冢等遺跡,反映了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復雜的社會結構和高度發達的祭祀禮儀,為后人揭示了一個充滿魅力的古代文明世界。
牛河梁遺址的積石冢。
牛河梁遺址出土了大批玉器,舉世聞名,玉豬龍是其代表。精美玉器體現出先民們的工藝水平、審美情趣與精神信仰。玉器的功能不僅是飾品,還被當作禮器、祭器等,成為等級、權力、地位的象征。
據了解,牛河梁遺址被納入我國義務教育新版教科書,體現了國家對紅山文化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凸顯了牛河梁紅山文化的重要價值,持續提升牛河梁紅山文化的知名度。
牛河梁遺址也會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遠的歷史價值,成為全國師生探索中華文明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重要篇章,進一步增進對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一名學生正在閱讀新版教材中有關牛河梁遺址的內容。
把中華文明起源向前推進600年
在朝陽市建平縣與凌源市交界處,努魯兒虎山谷間有3道長約10公里的丘陵土梁,因狹長的牤牛河從這里蜿蜒而過,故得名牛河梁。上世紀80年代,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遺址群在牛河梁橫空出世,震驚世界。
1988年,牛河梁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4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大遺址。
紅山先民雕塑。
牛河梁遺址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等遺址和珍貴玉器的發現,以確鑿而豐富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為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實證,對中國上古時代的社會發展史、傳統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術史的研究都產生重大影響。
牛河梁遺址中的女神廟遺址。
紅山文化所展示的特征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為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貢獻了重要的精神內核。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鳳。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2月9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牛河梁遺址被確證為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典型代表,把中華文明起源的時間線又向歷史縱深推進了600年。這一肯定不僅為牛河梁紅山文化的歷史地位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也為其能夠順利進入中學歷史教科書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版《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第一單元第3課“中華文明的起源”之中,共計列舉了三處先民遺址,除了牛河梁遺址,還介紹了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國和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遺址。牛河梁遺址最早,距今5800--5000年,良渚古國距今5300--4300年,陶寺古城遺址距今4300--4000年。
良渚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規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城市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個復雜的水利系統,由人工修建的水壩和自然山體組成,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內外的貴族墓地里,隨葬有數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玉鉞,良渚古城證實距今大約5000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已出現早期國家。
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玉琮。
資料顯示,陶寺古城面積大約280萬平方米,城內有圍墻環繞的宮城,宮城內有多處高等級建筑基址,以及陶質的建筑材料,城內有多處墓葬,出土眾多隨葬器物。陶寺古城遺址表明當時黃河流域已經出現早期國家。
新納入中學教科書的牛河梁遺址,與良渚古國、陶寺古城等考古發現一道,有力表明中華民族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各具特色,不斷交流和融合,共同構成早期中華文明主體,將中華五千年從傳說論證變為可信的歷史。
責編:徐 碩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